生活
广东虾饺饺皮配方(虾饺皮与粉粿皮的技术探讨)
2023-07-19 16:09  浏览:26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也可先看《饮食文化:虾饺与粉粿是小麦文化与稻米文化的象征,是两个食品系》

正文

正如老子《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样,我们啖吃的食品总不会一成不变地沿用传统的配方制作下去,因为随着对制作工艺的理解,必定会发现食品制作还有众多改善之处。

例如“粉粿”在最初的时候,独到地利用水磨粳米煮饭作皮包制。

然而,厨师们慢慢发现单纯利用水磨粳米作皮还有不少瑕疵,不仅米浆的黏性太弱,还略欠多少润泽,故不晚于明末清初的时候改良成“入白粳饭其中……以猪油润之”(《广东新语》)。

这就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

广东虾饺饺皮配方(虾饺皮与粉粿皮的技术探讨)(1)

虾饺与粉粿的裹皮应该要有不同,以体现它们各自的特点

事实上,当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鉴(1769年-1843年)在大快朵颐地啖吃其至爱的“虾饺”之际,“虾饺皮”就已参照“粉粿皮”的发展轨迹被该食品的始创厨师得到改良。

须知制作“虾饺”的皮的“澄面(麪)”原本是佛教徒不屑一顾的东西,其来源本是制作上等斋菜——“面(麪)筋”的下脚料。

依据文献记载,“面(麪)筋”在南北朝——佛教植根中国时就已流行。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将洗面(麪)时从布袋渗出的白浆视为下脚料一倒了之。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是最初的时候谁都没有留意在洗面(麪)时从布袋渗出的白浆在静置之后会沉淀成细末。

其次是即使知道从布袋渗出的白浆在静置之后会沉淀成细末,由于细末的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含量低,致熟时没有延伸性,即质易脆而欠缺弹性,很难塑成如“粉粿”或“饺子”的皮去使用。

再有一个原因是这种沉淀出来的细末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皯(又写作䵟)”——味道木独,质地又欠缺油润。

广东虾饺饺皮配方(虾饺皮与粉粿皮的技术探讨)(2)

淀麪与籼米制作都必须经过“二次加热”,第一次为“渌(烫)”

“虾饺”之所以深受伍秉鉴的青睐并成为“点心之王”,就是该食品的始创厨师参照了“粉粿皮”的改良轨迹——在糅合作裹皮时加入猪油,把用澄面(麪)作的裹皮由“皯(又写作䵟)”变得润泽起来,使本来不甚起眼的下脚料变成爽脆的、令人刮目相看的“虾饺皮”。

这就是“虾饺皮”最早的改良方向。

澄面(麪)这种含直链淀粉(Amylose)极高的细末之所以产生爽脆并成为响当当的“虾饺皮”,是厨师们瞭解了这种细末的特性后,奠出的一个必杀技——不是使用常温清水糅合,而是利用滚沸清水冲烫再作糅合。

此一必杀技令澄面(麪)颗粒(直链淀粉)有序糊化(Gelatinization)而不是有序与无序相杂糊化,从而让澄面(麪)颗粒老化(Retrogradation)之后产生诱人的爽脆质感。

广东虾饺饺皮配方(虾饺皮与粉粿皮的技术探讨)(3)

“虾饺”与“粉粿”制皮时要求渌(烫)得匀和擦得匀

人们视“虾饺”和“粉粿”为一对“孪生兄弟”不无一定道理。

尽管我们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但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如影相随的“战略伙伴”。

这边厢的“虾饺皮”刚参照“粉粿皮”利用猪油得到改良,那边厢的“粉粿皮”马上仿照“虾饺皮”利用滚沸清水冲烫得到改善。

可谓是互勉发展。

制作“粉粿”的厨师们在为“粉粿皮”奠出撒手锏——利用晒饭干取代原来的米饭以改善米浆香气之后,立马让不具香气的“虾饺皮”显得相形见绌。

同时也打破了以往相互默契的“战略伙伴”关系。

广东虾饺饺皮配方(虾饺皮与粉粿皮的技术探讨)(4)

“虾饺”与“粉粿”在裹包时边缘要摺叠捏牢,蒸熟后“虾饺”的摺痕明显

正当制作“粉粿”的厨师准备为他们的成绩举杯庆祝之际,只是香气相形见绌而其他地方不相伯仲的“虾饺”则剑锋一转,向着“点心”制作的最高境界——造型冲刺。

后来的厨师似乎没有把握“粉粿皮”在香气方面的优势并继续改良下去,竟然羡慕起“虾饺皮”爽脆、软滑、不起粒的优势起来。

能发现自己缺点和找出对手的优点本有值得肯定之处,因为“粉粿皮”易霉、易烂及不易塑形终究是个缺点。

然而,任何改革都应遵循自己的风格和轨迹发展才具有吸引力。

遗憾的是,厨师没有认识到“粉粿皮”是稻米制品的象征。

竟急功近利地掺杂上澄面(麪)——小麦制品象征的原料来。

我们翻查了一些资料,不禁发现在1940年代,即“点心状元”罗坤将“虾饺”演绎成惟妙惟肖的“绿茵白兔饺”的时候,就已有厨师耐不着性子在“粉粿皮”中搀杂澄面(麪)作新配方了。

当时出版的《广州点心》说:

“粉粿皮(制40件):米浆8两2钱(410克)、澄面(麪)1两8钱(90克)、精盐2钱5分(12.5克)、熟猪油2钱(10克)、花生油3钱(15克)。”

这个配方不仅将“晒饭粉”——“粉粿皮”引以为傲的原料舍弃,而且还掺杂了不拉边的非稻米的原料——澄面(麪)。

1952年《名菜美点介绍》有介绍“娥姐粉粿”及“虾胶”的做法:

娥姐粉粿

“配料:饭粉1斤,澄麪(澄面)4两(两),枚肉(脢肉)12两(两),虾肉12两(两),义烧粒(叉烧粒)4两(两),冬菇1两(两),蚧肉(蟹肉)2两(两),蚧王(蟹黄)1两(两),元茜(芫荽)1两(两),笋粒2斤,猪油4两(两)。

制法:先将饭粉、澄麪(澄面)用水煲(渌)熟,后分件,开成窝形皮。将虾肉、枚肉、义烧(叉烧)、冬菇、蚧肉(蟹肉)、笋粒加味炒成馅。用皮(疑为衍字)加蚧王(蟹黄)、元茜(芫荽)在底,加入馅内。(用皮)包成娥媚(娥眉)月形,蒸熟便成。”

虾饺

“配料:①馅:肥肉4两(两),生虾肉1斤,猪油1两(两),味粉、白糖、生盐、古月粉(胡椒粉)各少许和匀。 ②皮:澄麪(澄面)9两(两),开水13两(两)。

制法:①将肥肉滚熟切拉,生虾肉打烂,用猪油1两(两)、 白糖2(钱)、生盐3(钱)、古月粉(胡椒粉)少许,与以上各物和匀为馅。②澄麪(澄面)以开水泡(渌)熟,拌和后分成约3(钱) 重小园粒(圆粒),用刀拍成园块(圆块),用以包馅,制成湾梳形(弯梳形),以猛火蒸熟为佳。”

1957年《广东菜点烹调法》有介绍“有汁鲜虾饺(虾胶)”及“鲜鱼皮粉粿”的做法:

有汁鲜虾饺

“原料:鲜虾仁八两,熟虾仁八两,枚(脢)肉一斤,熟肥肉四两,香信一两,猪羔(“猪膏”之误,凝结的猪油)八两,味精二钱,各种调味适量。

制法:先将各种配料(脢肉、熟肥肉、香信)均切成幼粒形状,用适量(这里所说“适量”不知所云)的配料加硬猪油(原料项中是“猪膏”)后捞匀,便成虾饺馅。

饺包(疑为“皮”字之误)通常用汀面(澄麪)制成的,即是用滚水泡(烫)熟汀面(澄麪),加味油料(“味油料”究竟是什么,配比是多少没有说明)搓匀,用拍皮刀把小粒汀面(澄麪)拍成圆形,然后用手撮成虾饺子形状(以什么形式加热致熟没有说明)。

风味特点:爽而有汁,令人可爱。附注:猪羔(“猪膏”之误,凝结的猪油)要冻(低温),成为硬状。”

鲜鱼皮粉粿(书说出自茂名县,即现在的茂名市):

“原料:鲜鱼肉六两,冷饭粉十两,叉烧四两,猪肉八两,香信五钱,味粉三钱,鸡旦(鸡蛋)一只,盐、葱、生抽(浅色酱油)、古月粉(胡椒粉)酌量。

制法:先将鱼肉刮落。将冷饭晒干磨成粉,后用开水(没有说明用量)冲熟,入鱼蒸(疑为“蓉”之误)胶和生抽(浅色酱油)五钱切粒开(擀)薄做皮。后将猪肉、香信、鸡旦(鸡蛋)、味粉、古月粉(胡椒粉)、盐、生抽(浅色酱油)等搅匀作馅。将皮包(馅)成角子形,落碟蒸熟便成。风味特点:皮滑,甜香,白色。”

这里显然是时间及地域的问题,粉粿制作仍坚持并保留着稻米文化的特色,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

1950年代(具体出于何年不详)的《中国名菜谱》有“娥姐粉粿(原文为娥姐粉果)”与“鲜虾饺子(即虾饺)”:

娥姐粉粿

“一.原料:澄麺(即麦淀粉)八两(332.5克),猪油八两(约耗二两半。332.5克,104克),粟粉(玉米淀粉)二两(83.2克),生粉(绿豆淀粉)二两(83.2克),猪瘦肉十二两(499.2克),食盐一两二钱(50克),鲜笋片(按滚过后挤干水分计算)十两(416克),叉烧十两(83.2克),中生虾肉十两(83.2克),蟹肉二两(83.2克),水發北菰(水发北菇)二两(83.2克),白糖十两(416克),味之素三钱(12.6克),蚝油六钱(25.2克),酱油(生抽,浅色酱油)一两二钱(50克),胡椒粉三分(1.26克),蔴油(芝麻油)一钱(4.2克)。

二.制作方法:

1.粉粿皮:把澄麺(澄面)、生粉(绿豆淀粉)、粟粉(玉米淀粉)混合一起放在盘内。冲入摄氏100度(“摄氏100度”现在称“100摄氏度”)的开水一斤(665克),用木棍急速搅拌(均匀成熟粉团),(将熟粉团)倒在案板上,放入猪油五钱(21克),用手搓到纯滑(这是此食品的制作关键),然后切成小块,每块约三钱(12.6克),用手(将小块搓圆并)按扁,再以擀麺杖(擀面杖)擀成圆薄饼,(再)用手捏成窝形,便成粉粿皮。

2.粉粿馅:将瘦猪肉、鲜虾肉、鲜笋片、叉烧、北菰(北菇)、蟹肉等都切成与小指甲大小的片(俗称“指甲片),再用湿马蹄粉(湿荸荠粉,原料表中无列)拌匀。锅(镬)用旺火烧红,放入猪油五钱(21克),先把笋片炒约二分钟到出。再将锅(镬)烧红,放入猪油约八两(332.5克),待烧至油将滚(沸腾)时,放入猪瘦肉、生虾肉稍炸至微熟,倒在笊篱上,滤(沥)去油和水。再(将猪瘦肉、生虾肉)在放回旺火锅(镬)中,加入味之素、酱油(生抽,浅色酱油)、蔴油(芝麻油)、精盐八钱(33.6克)等,并将已炒好的笋片放入一起炒匀,变成粉粿馅。

3.蒸粉粿:用粉粿皮一张包上粉粿馅六钱(25.2克)。粉粿要做成榄核形,以摇动整只粉粿时,能听见内中馅的的摇动声为合格。为了使它(粉粿)美观,包馅时可把香菜叶(芫荽叶)和蟹黄加在馅的上面,则(粉粿)蒸熟后(粉粿)外皮便红绿相衬。粉粿包好馅后摆入抹上一层油的蒸笼内,用猛火蒸五分钟便熟(蒸时一定要用猛火,否则粉粿皮的质感会变霉而不爽脆)。

4.剪粉粿:粉粿也可用油半煎半炸,叫做剪粉粿,配以上汤同吃,别具风味。”

鲜虾饺子(虾饺):

“一.饺皮制法:

(一)原料:澄麺(澄面)一斤(665克),精盐二钱(8.4克),猪油五钱(21克)。

(二)制作方法:澄麺(澄面)过箩,除去团粒,盛入瓦盆内,放入精盐二钱(8.4克),再冲入摄氏100度的沸水一斤八两(997.5克)。水要一次冲入,否则做好饺子会裂开和破烂。用木棍急速搅拌(把澄面搅拌成团)。然后将瓦盆连同澄麺(澄面)复(覆)在案板上,焗约十分钟,使澄麺(澄面)吸入水分。取出(澄面团)用手(在案板上)擦透(要擦至软滑),再加入猪油搓匀便成饺皮(虾饺皮)。

二.饺馅制法:

(一)原料:生虾肉八两(332.5克),肥猪肉四两(166.4克),鲜笋肉(按挤干水分计算)四两((虾饺皮)),精盐三钱(12.6克),白糖五钱(21克),酱油(生抽,浅色酱油)四钱(16.8克),味之素一钱(4.2克),芝麻油一钱(4.2克),猪油二两(83.2克),胡椒粉一分(0.42克)。

(二)制作方法:1.将鲜笋肉切丝,再切成二分(0.7厘米)长的段,用沸水泡过,压平(“压平”疑为“压干”之误)水分。肥猪肉蒸熟,切成细粒(与糯米粒大)。2.将鲜虾肉洗净,用洁净布吸干水分,放在盆内加入精盐,搅至起胶(约搅二分钟)。然后放入鲜笋丝、肥猪肉粒、酱油(生抽,浅色酱油)、白糖、味之素、猪油等搅匀(约搅一分钟),再加入芝麻油、胡椒粉拌匀,用盆盛装,放入冰箱内冷藏约三十分钟,便成虾饺馅。

三.虾饺(做法):将饺皮(虾饺皮)分成小块,每块重二钱五分(10.5克),用刀(蘸些花生油或猪油使刀腻滑,不至黏着澄麺皮)压成,直径一寸(3.3厘米)长的薄椭圆形的皮。然后在皮中拨入三钱(12.6克)馅。再将皮的两端捏合成弯梳状(或鸡冠状)。所以此饺亦称为弯梳饺和鸡冠。

捏好后摆入用油薄薄擦过的蒸笼上,用旺火蒸五分钟即成。蒸熟后皮薄而透明,现出嫣红色的馅内虾肉,很美观。”

如今回顾起来,在粉粿皮之中渗杂澄面(麪)的做法根本就是自毁长城,令“粉粿”这种以稻米作裹皮的特色毁于一旦,稻米应有的质感和香气荡然无存。

这不,到了1970年代以后,所有书籍所记载的“粉粿皮”的配方再没有稻米的痕迹了,乍看与“虾饺皮”无异,难怪后来人不认为“粉粿”与“虾饺”不是“孪生兄弟”。

以下为1980年代中期某教材的“虾饺”与“粉粿”的配方,即可见一斑:

虾饺配方

“澄面(麪)450克,生粉50克,猪油15克,清水700克,精盐10克,虾饺馅200克。”

粉粿配方

“澄面(麪)425克,精盐5克,生粉75克,清水600克,猪油15克,粉粿馅200克。”

能看出两者有区别吗?

仅是比例及馅料有区别。

如此做法,对于“粉粿”而言,是否正在印证《老子》所言“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呢?

其实,“粉粿皮”大可不必改弦易辙跟着“虾饺皮”走,即使被视有爽脆、软滑、不起粒以及易于塑形的“虾饺皮”也并非没有瑕疵,稍一摆放,表皮会因水分蒸汽挥发变得艮韧。

这一点让它必须改良。

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易霉、易烂的“粉粿皮”抑或是稍一摆放就会变得艮韧的“虾饺皮”,归根究底都欠缺了一样至关重要的设计,就是“保水”!

“粉粿皮”是因水分散失而变得易霉、易烂;

“虾饺皮”是因水分挥发而变得艮韧。

这些都是一直以来忽视了“保水”环节所致。

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已经开了一个头,在介绍“虾饺”传统配方之余,还特意设计了一个“保水配方”。

如此一来,“粉粿皮”不需再改弦易辙跟着“虾饺皮”走了,完全可以打出自己的风格——完全利用稻米细末制作,以彰显其岭南米食文化特色。

这是岭南人或是有志传承稻米文化的人的希望!

全文完

,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