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国际芭蕾舞比赛要求(为何上海需要办一个国际芭蕾舞比赛)
2023-07-27 00:10  浏览:39

国际芭蕾舞比赛要求(为何上海需要办一个国际芭蕾舞比赛)(1)

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现场。 蒋迪雯 图

为期9天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8月11日晚在上海大剧院落幕。

本届比赛有近16个国家百名选手报名,经过初赛评审,共78人进入复赛。因为选手伤病、档期等原因,最终前来上海注册报到,参加复赛的选手有11国58人,其中,外国选手25名,中国选手33名。

经过复赛、半决赛、决赛三轮(7场)赛事,7位专家评委评选,23岁乌克兰选手Omelchenko Olexander夺得了大奖,中国选手许靖昆、于航分获少年组男/女金奖,中国选手袁岸璞、戚冰雪分获成年组男/女金奖。

中国舞者有了长足进步

大赛评委主席、德国慕尼黑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伊万·里斯卡,对本届比赛的评价是,“总体水平很高。”

11国选手参赛,伊万自称不会根据国籍来判断选手,而更想看到自主独立,具有不同个性的选手。

8年前,伊万第一次来上海,这次再来上海,他对中国选手印象深刻,“选手们的技术、精准度,个人自信,对舞蹈的理解,对音乐的感觉,都有了很大提高。”而对本次大赛的组织工作,伊万打了一个大大的“A”。

国际芭蕾舞比赛要求(为何上海需要办一个国际芭蕾舞比赛)(2)

8月10日晚,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成年组决赛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古巴、奥地利等国的13组选手展开了精彩的表演和角逐。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谢匡时 图

比赛共分两个大组进行,少年组15-18周岁,成年组19-26周岁。

复赛、半决赛、决赛阶段,以独舞形式参赛的选手,均需表演2个古典变奏、1个现代舞;以双人舞形式参赛的选手,则需表演1个古典双人舞、1个现代双人舞。

“现代舞的灵活性很强,三分钟里,很多舞者的动作太多太满了。”相比古典变奏,伊万建议选手们在跳现代舞时,能精简动作,尽量抒发内心情感,“你减少了动作,才能有更多自由去表达内心。”

北京国家大剧院舞蹈总监赵汝蘅也是评委之一,她对本届比赛的评价是:整体水平挺齐挺高。“之前复赛和半决赛都是在大剧院中剧场进行,最后两场决赛搬到了大剧场,才能真正看到选手们的水平。”

打分标准是什么?“要看选手的艺术表现力,对音乐的理解,技术的掌握,看了你就知道,谁的技术练得不错。”

赵汝蘅表示,每天比赛结束,评委们都会尽兴讨论,哪个孩子应该给予鼓励,其态度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好苗子,不放过每一个孩子的优点,都想争取给好苗子以奖项。

这些年,赵汝蘅参加过不少国际芭蕾比赛。她认为,评委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一个好评委,能把一个好苗子拔出来。”

“比赛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起点。在这样一个舞台上,大家互相学习和鼓励,不在于得不得奖,而是在这个阶段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赵汝蘅观察,中国舞者的水平在近二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芭蕾传承自俄罗斯学派,俄罗斯学派训练的人特别全面。这些年经过各种学派的交融,中国舞者的技术能力更稳定了,表现力更精确了。”

差距当然也有。赵汝蘅以本届比赛成年组银奖得主、美籍日裔女选手Chisako Oga为例,“她个子不高,但那么一个大舞台掌控自如,跳起来很轻松,她是怎么练出来的呢?我们也有同样好的条件,但为什么基本功不扎实?中国部分选手踩在地上的力量不是那么扎实,我们特别要重视基础训练,而且要广泛地向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学习。”

国际芭蕾舞比赛要求(为何上海需要办一个国际芭蕾舞比赛)(3)

组委会原定进入复赛的选手是40名,没想到最后会有16个国家近百名选手报名,正式复赛的有58人。赛程也从原定的6场,增加到7场。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谢匡时 图

助力文化大都市建设

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组委会秘书长、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坦言,芭蕾比赛重新恢复,其筹备时间不到一年,对于时隔九年之后能否引起关注,组委会最开始也不是很有把握。

他最关心的是,这么短时间内,能否把最优秀的选手吸引过来。

去年12月,本届比赛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有人认为,只要发布了新闻,愿意参赛的人自然就会来了,“但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有些人有伤在身,还有人档期有问题。”

组委会为此联系了38个国家117所芭蕾舞艺术机构和院校,以及海外从事芭蕾舞事业的华人,并通过网络发布,推广赛事信息,落实参赛选手。

组委会甚至利用国外出差的机会,推广比赛。本届比赛评委之一、前莫斯科大剧院首席演员安德里斯·列帕,就是张哲今年4月出差俄罗斯时,专门从莫斯科大剧院聘请过来的。

最后,组委会还把选手报名时间延长了两个月。

事实上,组委会原定进入复赛的选手是40名,没想到最后会有16个国家近百名选手报名,正式复赛的有58人。赛程也从原定的6场,增加到7场。

7场比赛下来,张哲全程陪同7位评委坐镇现场,每场比赛结束,评委们都要坐下来打分、讨论,有时甚至会忙到凌晨三点。

“选手们表现出色,出乎评委意料。”张哲这样述说他对选手的看法,“你看成人组决赛(8月10日),观众不会觉得是在看选手比赛,而是在看明星表演。”

据他观察,中国选手的表现普遍稳定,但和个别国外选手相比,还是有差距,“中国选手的弹跳是有的,但动作的力度要求达不到,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芭蕾舞离不开音乐,如果理解不正确,表演很难到位。”

他认为,中国的芭蕾事业还处于成长期,还在补课阶段,但不管是学校教育、演员培养还是硬件条件,中国芭蕾都已经在和国际水准接近。

今年10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正式开门迎客。

在这种情况下举办芭蕾比赛,在他看来,无论对中国的芭蕾事业,还是对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都大有助益。尤其在高雅艺术被认为普遍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在其他国家,高雅艺术越来越被忽视,但在上海红火起来了。评委们都很兴奋。”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受组委会之邀,全程观摩了7场比赛。他认为,芭蕾比赛对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他以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为例:这个始于1964年,扎根于保加利亚的比赛,素有芭蕾界的“奥林匹克”之称,“东西方冷战时期,保加利亚处于中立地位,东西方舞者都来参赛,在当时这里是东西合璧的地方,一下就把保加利亚的国际名声打开了。”

“舞蹈是非文字语言,它超越了种族、政治、历史、文化的障碍。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一定要坚持办下去,发挥好上海这个国际名城的作用。”他说。

国际芭蕾舞比赛要求(为何上海需要办一个国际芭蕾舞比赛)(4)

中国选手许靖昆、于航分获少年组男女金奖。 蒋迪雯 图

于航:成功秘诀是基本功扎实

获得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少年组金奖(女)的于航,17岁,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今年2月,于航刚在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拿了金奖,即将以全额奖学金,入读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

这次之所以参赛,“我希望在毕业前再突破一下。”于航所谓的突破,是她此前从未以双人舞的形式参赛,而这次,她选择和同学白鼎恺搭档。

“跳芭蕾比较累,每天我都要反复训练,要一遍又一遍巩固,要把动作练到极致,比赛才没有压力。”她的愿望挺朴实,“能发挥好就行。”

至今,于航已经拿了七个芭蕾大赛的金奖,问她成功的秘诀,小姑娘淡淡一笑,“还是基本功吧,比较扎实。心态也有关系。”她说自己也会紧张,不紧张反而会乱,神经都是收紧的。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老师林美芳陪着于航走了七年,每次于航参赛,她都亲自带队。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演员谭元元,也是她一手带出来的学生。

林美芳坦言,于航是她现在带的这一批学生里,最优秀、最突出的一个,“她的自身条件很好,头小,腿长且直,脖子也长。一个芭蕾舞演员要出来,除了要有天赋,还要有吃苦的精神,要碰到好老师,各方面条件具备,才能成就一个人才。”

国际芭蕾舞比赛要求(为何上海需要办一个国际芭蕾舞比赛)(5)

中国选手袁岸璞、戚冰雪分获成年组男女金奖。 蒋迪雯 图

戚冰雪:我的优势是自信

获得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成年组金奖(女)的戚冰雪,20岁,上海芭蕾舞团演员。

从复赛到决赛,7场比下来,她最大的感触是“挺累的”,绝大多数选手都选择了时长很短的独舞参赛,而她选择了双人舞。

“双人舞对我来说比较合适。独舞的话,我自身的优点可能发挥不出来,一眨眼就过去了。”

以双人舞形式参赛,意味着戚冰雪每一轮比赛,都要跳一个古典大双人舞,一个现代双人舞,“都是靠意念在坚持。”

2015年7月,戚冰雪进上海芭蕾舞团不久,就临阵顶替生病演员,担纲主演了《长恨歌》这样的大剧。那时,她刚从第三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拿了银奖。

“演大剧的话,我没那么紧张,我投入剧情,去享受这部剧就好了,可以根据剧情的情绪变化走。但比赛会有压力,因为有评委,我的心理状态也不一样。而且,我是跳大双人舞,肌肉反应要马上到达最兴奋的那个点,要很快进入情绪,不像大剧有一个铺垫的过程。”

参赛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成长?

戚冰雪坦言,因为要不停跟随上海芭蕾舞团演出,她并没有大把时间集训,只能插空训练,“所以我对剧目还是有点生,但训练量还是很多的,又演出又集训,肌肉素质和能力方面还是有收获和进步。”

怎么看一起参赛的国外选手?“他们的技巧很好,尤其是脚下力量和转圈很强,比如日本选手虽然个子不高,但完成度很高,跳得很轻巧,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训练方法上也要取教。”

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我就靠自信吧。”她笑说,“中国选手比较自信,这么多强劲选手环绕,也不会害怕。”

国际芭蕾舞比赛要求(为何上海需要办一个国际芭蕾舞比赛)(6)

23岁乌克兰选手Omelchenko Olexander夺得了大奖。 蒋迪雯 图

附:获奖名单

大奖

Omelchenko Olexander(乌克兰)

少年组

金奖

于航(中国) 许靖昆(中国)

银奖

An Se Hyun(韩国) Cheon Jeongmin(韩国)

铜奖

Yoo Hyeon Jeong(韩国) 廖方翘(中国) 白鼎恺(中国)

成人组

金奖

戚冰雪(中国) 袁岸璞(中国)

银奖

Chisako Oga(美国) 龚黎伟(中国)

铜奖

孟繁宇(中国) Javier Monier(古巴)

最佳编舞奖

Cheon Jeongmin(韩国)

评委会特别奖

Prisca Zeisel(奥地利)

最佳双人舞奖

Anujin Otgontugs(蒙古) Gantsooj Otgonbyamba(蒙古)

鼓励奖

Anastasiia Miliachenko(乌克兰) Sasaki Mana(日本) 涂瀚彬(中国)

,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