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的纹饰则是写实图案,如鼓面中心的太阳纹,主晕中的翔鹭纹,竞渡船纹、羽人舞蹈纹。太阳纹有光体和光芒,铜鼓上饰太阳纹与古人对太阳崇拜有关。铜鼓上的翔鹭纹,一般是4只,其次是6只,也有8只,10只,14只,16只,18只的,多的达20只,都以逆时针方向绕着太阳纹飞翔,连绵不断,构成一个锁链式的花环。胸部的羽人划船纹,船的首尾装饰成鸟头鸟尾形象,船上有化装的人在活动,船下有鱼,船的前后有水鸟,反映了船在水中的环境。腰部的羽人舞蹈纹,舞人头戴羽冠,上身露,自腰以下围以鹭尾舞裳,双臂下曲,向左右侧伸,扭动腰身,翩翩起舞。北流型、灵山型.大多数冷水冲型浇口设在鼓侧的范缝上,缝隙式浇注,使青铜台金熔液沿着铸型自下而上通过缝隙浇口由两面注人型腔,液流乎稳,充填迅速。
除了平面装饰外,有的铜鼓上还立体小雕塑,普遍的塑像是青蛙。在冷水冲型铜鼓上还有马、骑士、牛群、牛耧、龟、鱼、水禽的塑像;在灵山型铜鼓足部有双鸟、虎、羊塑像,也是千姿百态。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到10世纪的唐末。流行于广西北流、陆川、容县、浦北、广东高州等地。这种铜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处平缓,足部较高。鼓面的立体蛙饰瘦小,蛙身无纹,一般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细的云雷纹,故又有“云雷纹鼓”之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 铜鼓。时当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到10世纪的晚唐时期。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壮乡铜鼓,是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