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
如何分析上下游业务与团队搭建爱慕之心的意思
2024-02-16 18:38  浏览:65

来源:灯衍

本文将围绕以下展开,聊聊如何分析上下游业务与团队搭建。

1.产业链中的位置

很多业务都是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的,以电商发货为例,那么就需要工厂制作货物——交付到需求方——需求方进行售卖——获取利润,但是现实的商业世界,可能会增加许多的其他环节,例如工厂一开始制作货物的时候,可能会要求需求方先给到订单,达到一定量之后再进行生产,而交付给到需求方的过程中,可能又会跳出很多的中间商,层层加码,给货物的流转增加一道道保障,并从中收去对应费用。

所以,想清楚你手中的业务,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是最开始的工厂(即产业链中的上游,产生数据后下游才能应用),还是其中的中间商(即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对数据进行部分筛选和加工,达成上下游的互通),亦或是最后的需求方(即产业链中的下游,应用数据)。

除了看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还需要关注的是,货物售卖之后的市场反馈,再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改变业务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改变也需要考虑。以电商直播为例,直播可以达成上游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场景。很多工厂方可能会想,那把我的货物直接卖给消费者,那岂不是赚的更多?

诚然,这个逻辑对于一些品类是可以应用的,但是存在部分品类,消费者极其看重品牌的口碑与购买的平台,即使在直播中对这个货物产生兴趣,消费者也会尝试打开购物APP去进行购买,因为在部分消费者心中,平台的一些购物流程和售后体系,相对刚开始接触直播的工厂方来说,更值得信赖。

消费者面临的选择就是,相对低价与平台完善的售后体系的抉择,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线下线上的联动,也有可能出现更透明更新颖的电商链路。

2.团队规模的判断

许多业务在刚起的时候,创始人会想,我这个业务,需要几个人来做这个事情?

是一人闭环,还是需要建设团队?

可以从以下这几个维度去判断

1.创始人的能力,是否多元到可以撑起这个产品最小化的运转

举例来说,今天你懂得产品运营,文化策划,电商上架等一系列知识,那么如果你开设一门讲运营的课程,写完课程内容后在对应平台进行上架,是一个顺畅的流程,当用户购买你的课程时,你就可以收到对应的费用。

但是如果今天你打算开发一款小程序游戏,那么背后就涉及到界面设计,游戏策划,游戏研发等多项技能,如果你只懂得市场运营的话,那么这个项目单靠你一个人就很难落地。

2.如果要招人/合伙的话,对于对方的能力模型,是否都已经清晰

招人可能会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现有的岗位,人力不足,需要招募有着相同能力模型的人进来,做同样的工作,还有一个是想清楚业务还有哪些缺口,招募一个全新的人员进来,完善业务的版图。

前者的话,可以对比现岗位已有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内容去面试,后者的话,则需要创始人在招募之前就想清楚:

我招进来的这个人,最重要的是哪个能力?

他进来后,最需要他协同解决的是哪个问题,对他有什么期望?

还希望他有哪些能力?(举例来说,产品如果懂一点技术,这样就可以更加方便的跟技术人员交流,减少沟通成本)。

这个业务能够带给他的成长是什么,这类人员看中的是什么,是否是当前团队拥有且可以给到的?

3.招募准则与分工方案

上面提到了招募人才需要的一些能力模型,除此之外,创始人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通用的准则,例如是否有清晰的培训/晋升方案,职责如何划分到人。

以拉新留存为例,可以参考两种分工方式

分工一:员工A出去拜访一百位客户拉来流量,员工B则对A拉来的这部分客户做承接来进行转化。

分工二:员工A出去拜访五十位客户拉来流量,做好承接并进行转化,员工B的工作任务同员工A。

在实际的公司中,这两种分工往往都是存在且并行的,销售人员在拜访客户的时候也会对产品的售后负责,但是一旦涉及跨岗位问题,例如客户报了一个技术bug,这个时候的销售人员可能就会寻求公司中技术同事的帮助,即技术同事承接这部分问题并进行解决。

目前不少公司逐步衍生了一些“中台”“后台”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完善,将更多同类型的能力包揽到一个组织架构下,快速响应问题。

以上是之前对于上下游业务与团队搭建的一些思考,距今已经较久,整体围绕创业项目前景评估展开。

提示:平台文章内容为个人当前观点,基于行业更新变迁/个人想法迭代等多重因素,不构成决策~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