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
2023-04-15 11:05  浏览:34

电视剧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大众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娱乐方式。过去在互联网尚未兴起之时,通过电视台收看电视剧是大众唯一的观看渠道。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技术的发展,其适配的基础设施也相应迅猛迭代更新,从网页视频加载到各类视频软件和网络播放平台,可以说,“电视剧”这一名词已经愈发呈现出了传统的味道。各类网剧如雨后春笋一般疯狂涌现,和传统电视剧在互相争夺市场的过程中又互相学习借鉴,在不断地跨界和重组中共同成长。

在这双向融合的趋势之下,虽然出现了一些急于求成的粗制滥造之作,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立意新颖、制作精良,产品素质堪称跨代成长的精品涌现,电视剧的新未来和新上限,已经走到了我们的眼前。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1)

双向融合:“互联+”时代电视剧的类型跨界与重组

近几年来,随着《最好的我们》《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河神》《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超级剧集”取得高口碑高收视后,大众逐渐正视网络剧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和话题效应。急剧膨胀的网络剧生产和网络剧带动的收视热潮,使得社会大众将网络剧与传统电视剧纳入统一体系框架中加以比较。无论日益精品化的网络剧,还是日显颓势的传统电视剧,在“互联 ”时代的浪潮中,已经不能够用绝对的二元对立模式去探讨输赢的结果,“融合”成为传统电视剧与网络剧在未来整个电视产业链互相渗透的基本发展趋势。如“先台后网”“先网后台”“网台联播”等播出渠道融合;网络剧投资成本日益增长,成本结构不断优化的投资力量融合;传统影视公司向互联网转型的制作平台融合等,而双向融合的最终呈现样式就是产品类型的跨界与重组。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2)

“精品”与“网感”共存

2017年10月16日至2018年10月15日,全网共上线网络剧218部,4145集,总时长约138353分钟,与2017年同期相比,2018年网络剧的上线数量略有回升,总部数比2017年增加12部,总集数较2017年增长18%,总时段较2017年增长。2017—2018年网络剧由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高,《白夜追凶》《河神》《你好,旧时光》《无证之罪》《延禧攻略》等网络剧引发的对于“超级剧集”的讨论成为过去几年电视剧行业的热点话题。“超级剧集”概念的核心是将网络剧打造成质量、影响力能与台播剧甚至电影相媲美高规格化艺术产品。诚然,近几年的网络剧,在审美情趣方面一如既往地追求“网感”先行,除此之外,“精品化”的突围成为过去一年大众讨论网络剧时的热点词汇。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3)

“网感”与“精品”的共存,使得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在生产制作的选择权上更加自由与宽泛。近几年的中国传统电视剧市场中,除2017年的《人民的名义》《白鹿原》《我的前半生》《那年花开月正圆》,2018年的《大江大河》《奔腾时代》,2019年上半年的《少年派》《小欢喜》等现实主义类型“爆款”外,全年由IP文学改编的电视剧都在表明“网感”正在渗透传统电视剧领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枕上书》《楚乔传》《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等剧名和内容具有强烈网络气息的文学被搬到荧屏之上,《那年花开月正圆》为了追求“网感”,更是将原著《大秦义商》被改名为现在的《那时花开月正圆》。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4)

另外,为规避“大女主”戏的桎梏,《明兰传》被改名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网络剧诞生初年,“网感”与“精品”之前分属于网络剧与传统台播剧,而在电视剧市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当下,要想获得观众的收视关注与青睐,就必须打破媒介之间的文化壁垒,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取得共赢。如果说前几年台播电视剧与网络IP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水土不服”现象,那么近一两年一方面台播电视剧也深受网络剧“网感”的影响,借鉴其优势,实现“网感”和“精品”并行;另一方面网络剧也在制作质量方面不断向台播剧靠拢,生产制作精良、题材丰富的网络剧集。

“大众”同“分众”共融

电视剧自诞生之初,就被视为一门容纳当下大众社会生活,立足现实思考的艺术形式。而起初,网络剧与传统电视剧在常规受众眼中的主要区别除了制作体量的差异之外,另一重特殊之处即对于“非大众”也就是“分众”内容创作表现的不同。这一分众,经历了从广告商分众与创作者分众,再到观众爱好圈层分众的转型。其中,广告商分众指的是,诞生网络剧的视频网站为提高广告客户品牌曝光率,为广告客户商量身定制的网络剧,如中国第一部观看量达到1亿次的网络剧——优酷同康师傅绿茶共同打造的带有广告营销性质的网剧《嘻哈四重奏》。创作者分众则指的是,这些网络剧的创作者并非较为成熟的传统电视剧的导演编剧,而是新人导演他们受个人兴趣推动,从而自愿发起的对于作品的拍摄制作,如肖央的《老男孩》、向灼的《窈“跳”淑女》等。2014年,在各大视频网站增大对自制剧的投入力度之后,观众的“分众”表现则更为明显,即一部剧的受众有着特定的爱好圈层,而制作方也深谙该剧的破圈需要靠这部分“初始受众”来推动,如2016年由爱奇艺参与制作,改编自南派三叔同名小说的《老九门》。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5)

近年来,台播剧固有的“大众”特质与网络剧特有的“分众”基因实现了融合共创。一方面,优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网络视频平台的储备重点。例如由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先生创作,且原著本身就曾获得过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的名著改编剧《装台》,该剧于2020年在芒果TV同步播出。在项目成立初期,剧中淋漓尽致表现出的市井烟火气与剧中人物行为所体现的“小正大”作品特质便吸引了芒果超媒的负责人。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号召下,以芒果TV为例的网络视频平台加强了同央视在内容联采、联播、联合出品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对差异人群的相互覆盖与对不同圈层受众的正能量引导,网络视频平台积极探寻社会主流话题,实现了网络剧的“大众”转型。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6)

另一方面,以宣扬主流价值为主的传统电视台如今也经常选择与青年文化息息相关的电视剧作品进行播出。2021年,改编自唐家三少同名小说的古装玄幻电视剧《斗罗大陆》在CCTV8频道播出。从原著属性来看,小说版《斗罗大陆》曾开启了网络文学的现象级时代,其自诞生之初就具备天然的分众“网感”基因;从电视剧类型来看,古装玄幻题材的电视剧向来不是央视的主流剧种;从其表现的主题来看,展现主人公唐三成长历程的内容预示着这是一部典型的“男频爽剧”;从该剧所选择的男女主演来看,顶流明星肖战与凭借《创造101》出道的吴宣仪的组合,使得该剧在播出过程中不断展现着自身的粉丝召唤力。一来为主流媒体平台召唤了青年观众,二来也通过对“分众”剧集的高要求审核,实现了对青年群体的正能量引导。总而言之,台播剧与网络剧、“大众”与“分众”的共融是与观众审美共同的实现成长与进化,这种共融还令二者在题材的多样性与观众的扩圈层面找寻到了新的生长点。这么做避免了一味强调“大众”所造成的与当前观众多样化审美需求相背离,也防止了网络剧盲目追求“分众”导致的与主流文化相偏离,这是台播剧与网播剧的同步进化,也是一次二者对于当前观众喜好与需求边界的共同探索与触摸。

IP泛滥到 IP理性的回归

2014年《古剑奇谭》开启玄幻题材后,由网络小说或游戏改编的《花千骨》《青云志》《择天记》《幻城》《山海经之赤影传说》等如法炮制,除《花千骨》获得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和惊人的收视率外,其他大部分电视剧因强烈的“抠图”影楼风、雷人的人物造型、空洞的虚构世界观,使刚刮起的“玄幻风”口碑持续走低,再加上快节奏的创作周期以及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电视剧市场被附着上了一股“资本的味道”,丧失了作为文化重要的艺术价值与感染力。经过国家政策的监管整治、电视从业人员的摸索之后,近几年电视剧颇有理清思路、重新出发的姿态,出现了现象级电视剧《白鹿原》《欢乐颂2》《那年花开月正圆》《大江大河》《都挺好》等爆款剧集,告别题材高度同质化的“玄幻风”,让IP重新焕发生机,回归类型开阔的现实主义IP理性创作。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7)

在如今的网络剧对IP资源的选择更加理性的同时,实现题材类型更加多元化,令IP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将IP与现实主义美学结合,开拓了丰富的类型题材并具有了饱满的美学面貌。在政府逐渐整治视频网站内容的现实背景之下,各视频网站开始定制原创的网络自制剧。爱奇艺自制的《河神》《神雕英雄传》、优酷自制的《春风十里不如你》《长安十二时辰》、腾讯自制的《无心法师2》《陈情令》等剧集的大获成功足以说明,网络剧在借鉴、融合传统电视剧制作模式的过程中,已经进入全面优化升级的自足产业链生产阶段。

相关图书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8)

点击封面 直接购买

《“互联网 ”语境下中国电视剧产业融合创新研究》

作者:张斌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在“互联网 ”语境下,中国电视剧产业是怎样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融合创新的。全书从“互联网 ”语境下中国电视剧产业的供需现状和主要问题出发,通过对电视剧产业制度与政策供给融合创新、电视剧类型分化和融合再生、电视剧生产方式的变革与重构、电视剧传播平台的位移和融合、电视剧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电视剧融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全面深入的论述,系统讨论了“互联网 ”语境下中国电视剧产业融合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以此促进我国电视剧产业生态的融合升级,形成供需高效平衡,质量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本书可供影视艺术、文化产业、新闻传播等领域的师生和从业者参考。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9)

作者简介:

张斌,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理事、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理事,上海大学影视创作与批评中心常务副主任,《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期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理论与批评、新媒体与影视产业、媒介理论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及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上海市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十余篇(次)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年版)》名录。

国产剧出海展风貌文化之眼 双向融合互联(10)

,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