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传说故事
2023-04-23 16:05  浏览:54

大家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以下是详细的解释。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一直有争议。总结一下,有六种说法:一是祭拜龙的节日;二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第三,是对春秋时期晋国忠臣的纪念;第四,是对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的纪念;第五,是对惠姬孝女曹娥的纪念;第六,它是一种禁忌,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和恶日。

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也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直到现在,第一、二、六种说法被最广泛地接受,并在节日的习俗中延续。

根据学者的研究,端午节是最早纪念龙的节日。在古代吴越,人们用龙作为图腾。为了显示他们的龙身份,巩固他们受龙保护的真实性,他们有一系列的习俗,如剪掉头发和纹身。

每年五月初五,吴越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图腾节。他们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用树叶包着,扔进水里给图腾神吃,自己吃。最后,在鼓声中,我划着描绘成龙的独木舟,在水面上玩了一场比赛,让图腾神灵看。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也是屈原之前端午节习俗的起源。

战国以后,端午节的意义逐渐让位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是一位不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主张变法,触犯贵族大臣利益而被流放洞庭湖,后来到汨罗江畔,在那里写出了《离骚》这部不朽的巨著。

公元前278年,屈原见自己无力救国,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据说屈原投江后,民间救起的船只从四面八方驶入汨罗江和洞庭湖。为了防止他的身体被鱼和乌龟吃掉,人们把粽子和其他食物放进河里,从而演变出端午节“赛龙舟”和“往河里扔玉米”的习俗。

端午节,北方人除了吃粽子,还保留着在门上挂艾草的习俗。这应该是起源于恶月恶日的禁忌,意思是艾草的特殊气味可以阻止恶毒的东西进入室内,从而干净安宁地度过夏天。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南北的节日习俗逐渐融合统一。此外,人们怀念和钦佩战时伟大的爱国者屈原。所以唐宋以后,以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不再有争议,这是南北风俗融合的结果。

历史最终选择了屈原,把他推到了端午节的核心位置。“纪念屈原的龙舟赛”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端午节习俗活动

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楚人舍不得圣人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急忙划船追赶救人。等我追到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都会举行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吃粽子

因为屈原投河自尽,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进河里。后来演变成用竹篮和竹叶包裹起来喂鱼虾。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家家户户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

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艾叶、石菖蒲和大蒜

艾、菖蒲、大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南北朝时,端午节又叫“木兰节”,荆楚有挑艾的习俗。采艾草,要在鸡叫之前开始,选最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甚至把艾草扎成老虎形状,然后在上面贴上艾叶。艾叶和菖蒲含有芳香油,具有和大蒜一样的杀菌作用。端午期间,夏至将近,正是寒暑交替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要注意。保山县有句谚语:“不吃端午粽子,送不了寒衣;吃完端午粽子,要冻三次。“在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切疾病都是鬼邪作祟。因此,在端午节,人们以菖蒲为剑,艾草为鞭,大蒜为锤,也称为“三大武器”,以为可以击退蛇、虫、病菌,消灭邪灵。

在江南,端午节喝菖蒲酒是一种习俗,所以它的药用功效更直接。通常节前将菖蒲切碎,配以雄黄,浸于酒中,逢年过节即可饮用。

系五色丝线

五色线是蓝、红、白、黑、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象征着五行,被视为吉祥的颜色。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线扎手臂曾是一种流行的节日习俗。传给后代,它发展成为许多美丽的装饰品,如长寿缕,长寿锁,香囊等。,其制作日趋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在端午节,孩子们要在手腕和脚踝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线来辟邪。传统上,红色、绿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的粗丝线被拧成彩色的绳子,系在儿童的手臂或脖子上。从5月5日开始,一直到七夕“齐马年”生日才解开,和金君一起焚烧..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下雨天,把五颜六色的线剪下来扔在雨里,意味着河水会把瘟疫和疾病冲走,意味着可以辟邪惹灾,带来一年的好运。

以上解释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这篇文章已经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信息有误,请联系边肖进行更正。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