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赫哲族介绍导游词(留住赫哲族的根)
2023-04-26 15:34  浏览:52

来源:海外网

赫哲族介绍导游词(留住赫哲族的根)(1)

在同江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族群众身穿做工精良的鱼皮衣。 刘万平摄

一月初,皑皑白雪覆盖了广袤的黑土地,江河已经封冻,不见往日波澜。天地间苍茫一片,唯有雪地里偶尔传来的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不过,平静的冰面下,却暗藏生机。若是凿开一个冰洞,便会看到鱼儿正欢快地游弋——是时候冬捕了。对赫哲人来说,这是驯服东北严寒的一种独特方式。

“赫哲”是满语,意为“东方的人们”。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世居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赫哲人是捕鱼的能手、吃鱼的行家,甚至还把鱼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很难想象鱼皮衣什么样。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仅有的3个赫哲民族乡之一,赫哲族老人尤文凤就是这里人。见到记者来,她特意穿上民族服饰,拿出家里仅剩的两件鱼皮衣。“其他的都被博物馆借去展览了。”眼前的这两件鱼皮衣微微泛黄,呈现出鱼皮晒干后的颜色,衣服上灰白色的部分是天然的鱼鳞花纹,领口、袖口、衣襟处还镶绣了深色的云纹宽边。

为了让记者弄明白鱼皮衣究竟是怎么做的,尤文凤又拿出几块晒干后的鱼皮,放到带有锯齿的木铡刀中,用力压轧着。“得让这硬邦邦的鱼皮轧得像布一样柔软服帖才能开始缝制。轧完这些鱼皮,浑身都得湿透。”尤文凤说。

尤文凤年近七十,面对每一个到访者,她总是热情细致地讲解鱼皮衣的制作方法。作为这项技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有一种使命感。

对赫哲人来说,鱼皮是大自然的恩赐。三江流域属于高寒地区,无法种植棉、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于是赫哲人发明了用鱼皮做衣服。鱼皮衣不仅结实,而且能够抵挡寒气和潮湿,就这样,鱼皮衣成为赫哲渔猎文化的标志之一,赫哲族也因此被称为“鱼皮部落”。

尤文凤制作鱼皮衣,完全承袭赫哲族的古老技艺。“这门手艺是俺赫哲人祖传下来,我妈再传给我的。那时候,赫哲族妇女基本都会做鱼皮衣”。母亲尤翠云是当地制作鱼皮服饰的高手,尤文凤从十二三岁起就跟着她学。一件做工精良的鱼皮衣,需要经过剥皮、去鳞、晾干、轧熟、裁剪缝制等多道工序,花费近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然而,随着传统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穿鱼皮衣的人越来越少了。

“会的人太少,鱼皮制作技艺就失传了。”尤文凤为此担忧,她从身边人开始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后来,有人专程前来向她拜师学艺。市里也请她去文化传习所讲课。学生中,不止有赫哲人,更有许多对鱼皮制作技艺感兴趣的汉族学生。

这些年,不断有人加入到鱼皮制作技艺的学习中,从二十几岁到五六十岁。对鱼皮衣感兴趣的人多了,这项技艺也渐渐走出了赫哲乡,走出东北,走向全国。

2016年,在两会代表通道,刘蕾手拿鱼皮钱包与配饰,对着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自信又端庄地介绍起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2008年,年仅23岁的刘蕾成为赫哲族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自那时起,每年两会,她都会穿着带有鱼皮元素的民族服饰走进人民大会堂,有时是鱼皮坎肩,有时是鱼皮帽子。

“赫哲族人口较少,只有5000多人。语言只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像鱼皮衣、伊玛堪(赫哲语说唱艺术)等许多赫哲族引以为傲的文化都面临失传危机。”刘蕾对记者说。这些年,她的议案始终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有关。“令我感动的是,从国家到地方,都在政策和资金上全力帮我们留住民族文化。”

2016年两会期间,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刘蕾在发言中邀请到赫哲族来看看。

“没想到两个多月后,真的来了!”刘蕾激动地说。

当年5月24日,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视察过程中,说:“赫哲族虽然人口较少,但看到你们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传承,为你们感到高兴。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

有了的鼓励,赫哲人充满信心。刘蕾说,为更好传承保护赫哲族文化,几个赫哲族乡专门在文化传习所开办了民族文化课程,还建立了微信学习群,村民可以随时向长辈们学习民族语言、艺术和传统习俗。“大家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认识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住赫哲人的传统文化,就是留住赫哲族的‘根’和‘魂’。”刘蕾说。(记者 何欣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19日 第 01 版)

,
发表评论
0评